南江流域在历史上是一个壮、侗、瑶、汉等17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是最早的民族交融地区之一。
更有专家认为,从中孕育发展的“罗”文化,演化出了“广府文化”。但也有专家认为,“罗”文化和“广府文化”格格不入,尤其是㑷古话和广州白话是不能直接沟通的。
其实,这反映了所谓内部的分歧,和关于“广府人”概念上的混乱。
(资料图片)
“罗”文化其实就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百越文化。
学者谭元亨认为,古越人常以所在地的“田、地”作地名,从而形成相应的地名群。表示“田、地”的读音,西瓯人念“罗”,而骆越念“那”。因此,古越人留下叫“罗”的地方曾为西瓯居住地,而叫“那”的地方曾为骆越居住地。
“罗”地名的主要分布,从广东东部而西,经肇庆地区达广西的来宾、上林、邕宁。在广东宝安、东莞、花都、南海、三水、高明、高要、云浮、德庆、广宁、阳山和广西的苍梧、平南、贺县、平乐、柳城一线以北无“那”地名;在广西的武鸣、扶绥、上思、凌云一线以西和广东徐闻等地无“罗”地名;两者之间杂居区两种地名均有。
云浮和罗定这一带,拥有极为丰富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还保留着古百越文化的基因。
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秦代南江流域的乌浒人在庆祝丰收、祭祀时跳的一种舞蹈。笔者后面也会讲到这种古老的舞蹈。
岭南土著存在较强的母系遗风既然说到乌浒人,那么就讲讲他们的历史吧。
乌浒人亦称“乌浒蛮”。专家称,它可能是“瓯骆”的音转,故“瓯骆”又可视为“乌浒”的同音异写。据此,可以认为“乌浒”是从瓯骆蜕化而来的。瓯骆即西瓯人、骆越人的合称。《后汉书·南蛮传·乌浒》有记:“其西有噉人国……今乌浒人是也。”李贤注引万震《南州异物志》:“乌浒……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
乌浒亦称良壮,水陆两居,后被分化。在岭南地理上,乌浒人留下最深遗迹就是乌字和黑字地名。但分布比较分散,现在广州有乌石、乌土、乌龙岗,番禺有乌涌圩,顺德有乌洲,中山有乌石、乌沙、乌珠山,东莞有乌河,广宁有乌山、大乌水,新兴有乌围,阳春有那乌水,阳江有乌石,吴川有乌泥,遂溪有乌塘、乌蛇岭等等,乌就是黑。台山有黑山,开平有黑坑,怀集有黑冲等。由此可见乌浒人曾分布之广。
岭南乌姓的人也有不少,还有诸如侬、鸡、花、磨、陀、盘、青等奇特土著姓氏,直到民国初年,佛山还有鸡、田、布、老这土著四姓。
西瓯、骆越人演化为今天的壮族(以黑唐壮为主)、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以及众多汉化的“广府人”。
这里重点讲讲西瓯。
西瓯是由浙江的瓯越(后称为东瓯)迁入岭南后形成的。
云浮郁南平台镇出土的铜鼓边沿有“青蛙”图案,佐证了瓯人的图腾确为蛙
瓯人的图腾本是蛙,活动于浙江东部瓯江流域一带。周元王四年(前472),越王勾践灭吴,分封子弟为公侯,东瓯公是其中之一。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越王勾践七世孙无强被楚威王战败,越国瓦解,分散在江南海边温州一带的越国王族与当地的瓯人融合,史称“瓯越族”。
《史记·赵世家》记载瓯越风俗习惯时说:“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者,瓯越之民也。”其生活习性大抵亦与其他越人同。
在封开一带,西瓯又融合了以巨大的野猪为图腾的仓吾族。
也有说西瓯后来以封豨的原始人群为中心,融合其周边的苍兕(sì)、桂国、沤深、黑齿、雕题等形成岭南最早、最大的母系氏族部落联盟。
谭元亨主编的《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一书认为,西瓯、骆、番禺三大古百越文化,成为后来广义上的“广府文化”的载体。
古代的百越人
西瓯活动时间的下限只到西汉中叶,自汉武帝平南越后,这个名称就逐渐从历史上消失。这是因为,西汉末,西瓯、雕题、骆诸部族的遗民大量融合到汉族中,未融合部分则在东汉时造反。西瓯、骆越遗民变为乌浒蛮(苍梧蛮),雕题遗民变为鲛人,骆国遗民则称蛮里、俚子。
西瓯和骆越相互融合,因此被合称为“瓯骆”,其中一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南越人”。这是当今粤海民系和两广少数民族人口的最大来源。
岭南土著存在较强的母系遗风这一节将重点介绍岭南土著母系强势的情况,主要是方便大家理解下一篇专门讲到的㑷古话之本质。
《南江方言与母系氏族遗俗探奇》
前面的文章,笔者提到过《南江方言与母系氏族遗俗探奇》一文,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此文称,岭南土著民族有崇尚女性的遗风。
宋梁门植氏太婆墓
云浮罗定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大远也认为,罗定当地还保留有尊崇太祖婆的习俗,罗定陈氏、黄氏、梁氏、刘氏、张氏、沈氏等大姓都有一座太婆祖坟,其地位较太始祖更为重要,太祖婆多为“芈”“植”“莫”“黎”“胡” 等南方土著姓氏,显然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
历史上,岭南土著社会传统风俗中,的确存在较强的母系遗风,女性强悍、自主。即使在南北朝时期的冼夫人时代,依旧还存在母系社会残留的思想。据史料记载,冼夫人自己就曾至少十年“不落夫家”。
即使到了近现代,罗定等地的岭南土著一样有冼夫人信仰、龙母信仰、“不落夫家”、“自梳女”等文化习俗。
比如,龙母文化,在罗定一带,如新兴稔村龙母庙、罗定罗平龙母凤庙、郁南连滩张公庙等地,都存在有主祀或旁祀龙母的情况。
“百越文化的集粹地”名副其实除了前面讲的拜龙母等百越风俗之外,云浮、罗定一带还保存了不少百越风俗,否则就对不起“百越文化的集粹地”的称谓了。
比如,禾楼舞。“禾楼舞”是秦汉时期南江流域的乌浒人在庆祝丰收、祭祀神灵时跳的一种舞蹈,在连滩镇与周边村落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百越舞蹈“活化石”,也是百越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前面,笔者已经讲了乌浒人的来历,这里就不重复了。
据了解,除罗定、郁南地区之外,新兴、台山、化州等地亦曾有过禾楼舞出现,不过已经式微。
据2010年9月12日《云浮日报》刊发的邱钧彦《云浮百越之地与百越文化》一文介绍,唐代的罗定,当地还普遍存在“文身”和“凿齿”这种百越遗风习俗。而到了现在,在云浮地区仍能发现古百越文化的遗风。
罗定船步出土的铜鼓
比如,使用铜鼓与铜锣(上世纪,云浮市境内就曾出土铜鼓,如七十年代在云安六都出土的雷纹铜鼓、八十年代在罗定罗镜出土的雷纹四蛙铜鼓、九十年代在云安镇安出土的雷纹四蛙铜鼓,其中罗定就出土过10多面铜鼓),丧礼自制寿衣与自制棺材,嗜食狗肉(这个笔者要作个注解,虽然骆越有一支崇拜狗的,当然就不吃狗肉了,但也有越人不崇拜狗的,不顾忌吃狗肉。而且经过汉化,即使以前崇拜狗,但后代早就把祖先的狗崇拜丢得一干二净了),以襁带络负小儿,喜食蛇蛤等小动物,洗骨葬(笔者注:洗骨葬即二次葬,其实源自古中原,但在楚越地域流传更广,故多被视为百越风俗)等等。
年例
另外,还有年例。年例是粤西的特殊文化现象,是纪念被神化的俚人首领冼夫人的活动。
年例活动在包括茂名市、湛江市、阳江市、云浮市、肇庆市等广大粤西地区中盛行,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在茂名市管辖的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等地区,湛江的吴川和廉江也比较流行。这些流行年例的地区,正是高凉地区的核心区域、冼夫人的核心统治区。
应为百越文化正名,重新认祖归宗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还说过,如果以南江为粤西南水域的代表,将南江水域文化带称为南江文化,并将其历史主要文化成分明确为后百越文化,即可恢复土著文化的本来面目和地位,并赋以新的生命,还能匡正将百越视为“南蛮”的历史偏见和种族歧视观念,理直气壮地重振百越雄风。(详见上图)
黄伟宗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明白了,是希望讲㑷古话和白话的百越后裔,别再攀附中原了,要重新认祖归宗,重振“百越雄风”。
所以,有人认为,从这些风俗、宗教文化来看,粤西地区的本地居民主体应该是俚人的汉化后裔。他们是高凉地区最大的群体,称他们为“广府人”并不合适,称为“高凉人”可能更合适。
X 关闭